|
仙泉特曲诞生记来自红色仙源的一缕醇香 —— 仙泉特曲诞生记
万载是一方红色的热土,山川秀美,人文荟萃,物产丰富,英雄辈出。尤其是近代以来,万载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、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牺牲。毛泽东、彭德怀、傅秋涛、江渭清、藤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万载留下了许多奋斗足迹和故事。 1932年4月12日,湘鄂赣省苏政府随省委从奉新上杉迁往万载县小源乡(今仙源乡),在此停驻至1934年1月,近2年时间。期间,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和劳动部、土地部、工农检察部、文化部、卫生部、内务部、国民经济部等七部机关在此办公。 1932年至1934年,在湘鄂赣省委、省政府的领导下,三省边区数百万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。湘鄂赣省党组织、苏维埃政权与主力红军都得以发展壮大,土地问题得到解决,人民群众从各方面支持苏区政府的工作,经济、文化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。翻身农民积极发展生产,踊跃参军支前。他们用自产的稻谷和自制的酒曲酿造谷酒,送给红军官兵。战士们出征时用酒壮行,负伤后则用酒清洗伤口。由此战士们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,当地自酿谷酒也成了苏区重要的战略物资。为了表达对仙源人民的感激,红军战士把这种谷酒取名为“仙泉红烧”。寓意仙源的泉水和稻谷,用革命的红火淬炼而成的美酒。 1933年3月,红十八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向南昌进发,牵制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之敌。4月7日,敌人乘小源兵力空虚之机,兵分三路向小源——也就是如今的仙源合围。小源危急,省红军总指挥部急令各路红军星夜回援。4月8日至9日凌晨,红十六军、红十八军和红三师在近万名群众的支援下,与敌激战一昼夜,摧毁了敌军指挥部。歼敌600余名,缴获大量重机枪、步枪,取得了小源保卫战的胜利。 从1933年9月开始,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,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。部分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被打散,被迫躲进山林。据老一辈讲,有几名战士躲入深山密林中,饥寒交迫,靠携带的“仙泉红烧”顽强坚持,最后找到队伍,重新踏上征途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,几位在万载战斗过的老红军重返仙源,回忆当年的战斗历程,感慨万千。谈话间问及当地是否还有“仙泉红烧”,随行人员尴尬地说道,由于粮食紧张,现在老百姓很少自己酿酒了。老红军略显遗憾地说“要是能再喝一口仙泉红烧就不虚此行了”。县领导知道后,指示锦江酒厂组织技术人员搜集民间配方,恢复生产“仙泉红烧”。 遵照县领导指示,锦江酒厂邀请国家级专家牵头,和本厂技术人员一起,对民间配方和工艺进行升级优化,新开发的“仙泉红烧”,既继承了传统工艺,又利用了现代发酵蒸馏技术,是红色传统和现代工艺的结晶。当时宜春地区和万载县领导邀请老红军品尝后赞不绝口,表示又找到了青年时期那种热血沸腾的革命激情。为了纪念仙源这块红色土地,同时又反映产品特色,他们将“仙泉红烧”重新命名为“仙泉特曲”和“仙泉大曲”。产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欢迎,成为那个时期需要凭票供应的特供商品。该酒1984年参加全省第三届名优酒评比,获得奖励。1988年又获得宜春地区优秀奖。 上一篇仙泉特曲重出江湖下一篇重阳有机米定制酒开酿了 |